新博娱乐
专题:增量政策来了!财政部:拟集中推出一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举措!
直播回放 | 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有关情况
2024年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蓝佛安等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会议推出多项具体切实的增量政策,明确化解风险,同时指出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传递了财政政策的积极信号,提振市场预期。中信证券分析称,具体来看,以下几方面重要部署值得关注:1)债务化解再发力,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2)明确支持国有银行补充一级资本, 增强国有行抗风险能力。3)推出专项债收回闲置土地、收储以及相关税收政策,体现财政配合稳地产的决心。4)巩固基层“三保”支出,助学资助政策进一步加力。5)惠民生、促消费是后续财政政策关注重点。6)明确专项债可用于收购存量住房用于保障性住房,以及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
国泰君安分析称,10月1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财政部一正三副主要负责人到场。作为一场备受瞩目的发布会,财政部负责人表达了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实现全年预算目标的决心,在化债、民生、补充银行资本金、用好债务资金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同时也表达了增量财政政策“未完待续”。
明确要采取综合措施实现收支平衡,可以完成全年预算目标。根据发布会信息,完成全年预算目标可能并不意味着严格锚定收入和支出预算增速目标,而是通过补充财力(4000亿地方结存限额、盘活闲置资产,使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严格控制一般支出等手段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只要收入加广义赤字与支出规模实现平衡,即是完成了全年预算目标。
民生证券则分析称,往后来看,本轮增量政策的“规模”悬念预计将在未来两周内落地。正如蓝部长在本次发布会上所暗示的“一揽子有针对性增量政策举措目前是已经进入决策程序的政策”,这一决策程序是正是指10月下旬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届时关于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和特别国债的一揽子规模都将浮出水面,我们认为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是否就提升中央政府举债和赤字率的空间给出指引信号。
天风证券宏观研究团队发布研报表示,从发布会宣布的政策内容看来,几乎是财政部权限内能够给出的顶格政策支持,最重要的不是具体规模有几万亿,而是确立了从收缩性财政重新转变为扩张性财政的信号。
天风证券认为,市场仍然对财政部未能给出增发国债具体金额存在一定的质疑,但本次发布会的政策已经是财政部权限内可以给出的最好答卷。增发国债涉及预算调整,必须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批,否则将违反法定程序。财政部能够在流程尚未走完之前,先给出预告和暗示,态度明显积极,信号意义较大。从额度上看,去年财政缺口7981亿元,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中有5000亿元用在了去年,约占去年财政缺口的63%。按照相同比例推算,今年财政缺口3万亿左右,预计今年可能需要增发2万亿元左右的国债。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会上表示,中国财政有足够韧劲,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完成全年预算目标。对此,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从地方债务管理看,化债将是本轮财政政策的重点。发布会上,财政部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这一举措将大幅减轻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有利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支持“三保”。在财政收支及赤字方面,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这意味着明年的财政预算赤字率可能有较大突破。明明认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意味着今年的赤字率或将小幅提升,完成政府性基金预算意味着年末地方政府债发行将有较大增量。这些政策工具的规模或将在下次人大常委会上明确。
海通宏观梁中华团队对本次会议的解读:财政周期,序幕开启!
研报认为,财政部强调“目前还有其他政策工具正在研究中。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虽然具体的财政资金数量安排需要经过法定程序后才会向社会公开,但本次发布会的“积极”表态,反映的是财政态度的变化。
今天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明确表示,逆周期措施还有其他政策工具正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海通宏观梁中华团队认为,根据经济稳增长的需要,财政政策有空间、有意愿在明年继续发力。
中国银河分析称,本次会议提及的部分政策方向虽是“意料之中”,但提及的多项具体政策内容和官方积极表态实属“预期之外”。我们认为相关政策涉及的工具体量至少在5万亿元以上,包括新一轮化债、增发特别国债补充银行资本金、弥补财政预算收支缺口,时间节点上关注10月底或11月初全国人大常委会。此外,会议提及当前中央杠杆率空间充足,我们认为明年整体赤字率及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有望大幅提升。可以预期,新一轮大规模增量政策正在路上。稍后我们会进一步更新增量财政政策的信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